传承指尖上的“非遗”

2022年08月30日

□本报记者 张少慧

“马头琴因为琴的最上端雕有马的头像而得名,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在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承办的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班上,马头琴制作师高金柱耐心细致地讲解着马头琴制作工艺流程。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它所演奏的乐曲,有深沉粗犷的特点,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马头琴不仅需要不断改善工艺,创新设计理念,更需要制作者懂得‘声音的味道’,将文化融入其中,绽放马头琴迷人光彩,让其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听着老师的教诲,学员王连生开始了马头琴制作的学习生涯。

马头琴的制作,不是讨巧的活计,需要经过刨挖、粘接、打磨、雕刻、刷漆等几十道纯手工工序。69岁的王连生坐在低矮的桌前,弓着身子,双手拿着细砂纸,一点点打磨着马头上的棱边。

“马头琴由琴箱、琴头、琴杆、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制作都丝毫马虎不得,否则会影响马头琴的音色音质。”高金柱一边指导王连生,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制作技艺。

马头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每一个制作者都格外注重制作细节、工艺和质量,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设计,高金柱注重马头形象的设计,从马鬃、马脖子等几个方面精心考虑;选“材”,精心挑选来自长白山、四川、云南等地的上好枫木,这种材料的优点在于传播声波的能力好,可令马头琴发出极好的音色;雕刻,从马的神态、线条流畅、力道把握,既做到精致细腻,也做到气韵灵动,这样的马头琴品质更高。

对于高金柱而言,制作马头琴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想把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技艺传承下去。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班上,针对马头琴每一个制作细节,他一对一地进行教导,培养学员对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热爱之情,也让民族乐器在草原上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在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班的结业仪式后,王连生双手小心翼翼地侍弄着自己做好的马头琴,像抚摸着自己最心爱的孩子。

同一时间,21岁的额尼日乐正在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的琴室里奋力地练习着马头琴传统曲目《牧马人之歌》。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也是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琴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豪迈激荡,仿佛让人置身于空旷辽远的草原,有恣意潇洒的浪漫感觉。”额尼日乐说这就是他从小喜欢马头琴的原因。

马头琴意为“莫林胡尔”,是一种演奏技巧颇为复杂的乐器,演奏时采用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学习马头琴演奏很苦,入门时需要每天对着镜子确认自己的坐姿和持琴是否正确,接下来,要重复地练习基本功,尤其是马头琴的长弓,那是‘十分枯燥的’,要翻来覆去地拉一个空弦。很多学习马头琴的人因为无法坚持拉长弓,最终选择放弃。”回忆起16岁开始学习马头琴的额尼日乐感慨地说。

大概过了半年的时间,额尼日乐终于能流畅地拉出来一首完整的小曲,至今他还记着他拉出的一首曲子是《嘎达梅林》,这也是他最爱的马头琴曲目之一。

学习成果的展现让额尼日乐信心倍增,勤奋地练习也让他拉琴的几个手指关节全部都长满了厚厚的茧子。他说:“一开始练习磨得手上都是水泡,经年累月地练习使得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慢慢地都变成了老茧,虽然起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但是拉起琴来却更加流畅了。”翻过手背,额尼日乐食指和中指的指甲也因常年在低位顶弦而凹陷了下去。

学习过程虽然辛苦,但是作为一名马头琴演奏人员,额尼日乐表示,希望把马头琴发扬光大,让民族乐器更好地得到传承,让悠扬的琴声传向更远的地方。

从制作到演奏,从培训到非遗传承,马头琴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彩。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