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腔”唱响新时代

2022年08月30日

额尼日乐勤奋地练习马头琴 唐璇博 摄

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回关南》 陈胜永 摄

非遗传承人冯来锁指导表演赵东海 摄

李存霞为东路二人台戏曲班学生授课 唐璇博 摄

□本报记者 张丽娟

“走路走大路,你不要走小路……”7月23日,集宁新区金雕广场上,东路二人台《黄土谣》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从小就爱这口,咱本地的戏曲,听着舒服、亲切。”汪勇是地道的二人台“粉丝”,除了爱听,《走西口》《挂红灯》《卖菜》这些老唱本也能随口来上一两段。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起源于清初,是流传于晋陕蒙冀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故叫二人台。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二人台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主要流传于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及河北、山西等地的东路二人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于201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成功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348个国家级剧种。

寄情乡土 守护戏曲记忆

说起二人台,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国家一级演员、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副院长、东路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冯来锁,15岁开始学习二人台,从艺40年,不仅塑造了大量经典角色,更是为广大观众演绎了不少经典作品,包括传统剧目《卖碗》《拉毛驴》《闹元宵》,现代剧《黄土谣》《大榆树下》等。

“热爱二人台艺术,愿为之奋斗终生。”秉承着这份钟情与坚持,冯来锁在二人台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集硬码戏、带鞭戏于一身,以表演老生和三花脸(丑角)见长的他,成为东路二人台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路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

“台上要演好每一个角色,台下我们也要把这门传统艺术延续下去。” 同时肩负二人台和东路二人台非遗传承人的双重身份,冯来锁不仅通过角色的力量展现着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乡土艺术,也在其它方面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着力量,积极组织、精心安排优秀剧目参加国家和区内外的文艺演出及各类赛事;组织成立乌兰察布东路二人台学会,对传统东路二人台剧目、音乐和表演形式进行挖掘整理;依托东路二人台艺术团资源,为社区编排内容丰富、便于基层群众参与的文艺节目……

从学到教 延续传统路径

如果说成为一名专业演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那么从事专业教学则是传承更为广义的另一形式。

刘文青是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第一届二人台明星班的学生,毕业深造后留校任教,目前专授二人台身段、唱腔课程。“二人台戏曲专业学制四年,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包括身段、唱腔、民间舞等各类基本功,迅速把平时的自然状态调整为适于表演的专业姿态。”从前当学生,如今带学生,随着“角色”的转化,刘文青正在把对二人台的热爱传递给她的学生。

作为东路二人台艺术研发的重点专业学科教学机构之一的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属国家级重点艺术专业学校,从2017年开始创建自治区示范校,到2020年承接自治区“提质培优”项目建设,再到2021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艺术学校一直把传承传统文化作为特色品牌进行打造。

为了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现代学徒制教学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老师、师傅联合传授,合力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人才,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

“注意控制表情,动作要流畅……”第五排练厅,李存霞正在为东路二人台戏曲班授课。整堂课李存霞和学生一遍遍地转着八角绢,亲身指导、示范教学,每个动作的精准、韵味,在不断重复地教与学中逐渐清晰。

作为民间舞的专授老师,自任教以来,李存霞已经培养了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张家口二人台艺术明星班等130多名东路二人台表演艺术人才,为传承东路二人台技艺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紧跟时代 创新传播模式

没有传承人,我们就失去了非遗,同样,没有受众,这些遗产也会湮没无闻。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紧跟时代,创新传播模式,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关键。

“今年的二人台听着和往年不一样,听出了新感觉。”“那是因为听戏的途径不一样了,打开手机就能欣赏一段,但味道还和从前一样。”集宁区的老戏迷们不约而同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大家所说的新感觉来自于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微信公众号以及剧院的官方抖音。后疫情时代,市艺术剧院开辟新径,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平台播出推送近年来创作编排的热门剧目。“‘线上演出’‘云端文艺’正在成为乡土戏曲传播和发展的新阵地。今年,我们的网站‘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云’正式接入蒙速办,大家可以线上观看欣赏戏曲节目。”新媒体中心主任苏伟介绍。

除了创新传播模式,东路二人台艺术团积极开展乡村振兴题材剧(节)目创作及排演,《大榆树下》《翠莲算账》等一批顺应时代、群众喜爱度高的剧目应运而生,其中《大榆树下》成功入围自治区2021年度精品剧目创作支持项目。

守护非遗传承根脉,延续乡土文化风貌,在戏曲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在乌兰察布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非遗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手机扫一扫]